張貼日期:2010/9/16 上午 04:17:57
1. 大豆蛋白質纖維製備
從植物中提取蛋白質製作纖維。出油後的大豆廢粕為原料,經提純球蛋白,加入助劑,改變球蛋白結構空間後,以濕式紡絲製得。一般與PVA按比例攪拌成紡絲原液,經過濾後紡絲,並經濕浴與乾熱延伸後,半成品還需經過縮醛化,最後經水洗、上油、烘乾、定型,切斷成為大豆蛋白短纖維。
1.1. 紡絲參數
其紡絲受黏度、紡口長徑比、紡速、以及pH值所影響。原液濃度取決於蛋白質濃度,一般來說黏度小於410MPa範圍內,黏度大有利於紡絲,可紡性提高。蛋白質濃度大於14%時,黏度則過大,低於12.5%黏度則偏低。此外,大豆蛋白質纖維可紡性差,紡口長徑比長有利於纖維成形,經實驗建議採用60。
大豆蛋白紡絲液是將高純度大豆蛋白質在鹼作用下所得至,因此蛋白質溶解度與溶液pH值有關。鹼性條件下有助於分子間相互作用,-SH與二硫鍵-S-S的交換較易進行。當pH<4.6(酸性強),蛋白質溶解度隨pH增加而減小;pH>4.6鹼性增強時,溶解度大增。
1.2. 大豆蛋白質結構與性能
根據專利大豆蛋白質纖維中的大豆蛋白為23%~55%,其他成分為45%~77%(聚乙烯腈)。
大豆蛋白質纖維截面為扁平狀啞鈴型、腰圓形或不規則三角型等,縱向有溝槽,具一定卷曲度,但不明顯。顏色為米黃色、光澤柔和,類似真絲。
機械性質方面,其吸濕後強力大幅下降(類似Rayon)。卷曲數約為5/cm,羊毛為6~9/cm。同時,其強力較不均一(變異係數大),卷曲彈性回覆率低等,皆造成紡紗較為困難。
在吸濕透氣性上,回潮率比棉、毛織物小,但優於一般合成纖維。放濕比棉與羊毛快,觸感上比棉好,而仍不如羊毛。熱阻性能較大,保暖性能優於棉與Tencel。整體來說其具備好的濕熱舒適性。
比電阻小於合成纖維,摩擦係數相對於其他先為偏低,動靜態摩擦係數值低,絲條抱合力差,鬆散易斷,紡紗時須加入油劑確保成條、成紗性。摩擦係數小,產品手感柔軟。
熱性能方面,335℃開始熱分解,435℃急速分解。溶解性在pH>6時,明顯增大。也可加入交聯劑可提高強度與耐熱性。結構內含-NH2與-COOH。最後,大豆蛋白質纖維染色性能佳,可用酸性、反應性染料染色。
2. 產品開發
大棉質服裝舒服,但層次較一般;絲綢輕薄柔軟,但易起皺;羊毛舒適,但價格昂貴,夏天也不宜穿用;麻類涼爽,但有刺癢感;化纖服裝質挺,卻對皮膚不好。大豆纖維能彌補這些不足。100公斤豆粕可提取40公斤蛋白纖維。目前,提取蛋白纖維的成本僅為真絲的1/3、羊絨的1/15,比棉花略貴。
Soy Fiber大豆纖維為天然植物性蛋白纖維,柔軟、光滑的觸感接近真絲,並擁有羊毛的柔軟度與保暖性,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與透氣性,易洗快乾(放濕較快)。摩擦係數小,抗皺且不易起毬。
大豆纖維與其他紡織原料混合,可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。與棉花混合,可增加滑爽感、懸垂度;與羊毛和麻混合,能減少刺癢感;與羊絨混合,可增加保暖性,並降低成本;與絲綢混合,可防皺,不沾身;與不同的化纖混合,可織出不同風格的面料。
大豆纖維幾乎可以製作所有性能的服裝,不論是內穿還是外穿。由于大豆纖維是蛋白纖維,具有親膚性,穿著極為舒服,因此特別適合做貼身穿的衣服。然而,目前由於起毛問題尚未完全解決,純大豆纖維原料做服裝還不太好,最好與其他纖維混合。
大豆蛋白質纖維可純紡,也可混紡,包蕊或複合,可針織與梭織。色澤鮮艷、手感柔軟、彈性佳、穿著舒適。
蠶絲/大豆纖維:真絲經向、大豆纖維緯向,採平紋組織。手感柔軟、高雅。或採五枚緞紋,蠶絲/大豆(緯)吸濕速率不同,染色後呈雙色,可用於寢具與睡衣。採斜紋則在保有懸垂性,可有特殊光澤,蠶絲/大豆著色性能差異使之有特殊閃光特性。此外大豆纖維膨鬆柔軟,具有羊絨風格,毛型大豆纖維可與羊毛混紡或交織。在針織方面,大豆蛋白質纖維的大豆蛋白質,纖維柔軟,吸濕導濕性佳,適用於內衣與外衣。
3. 主要問題
(1) 大豆蛋白質纖維卷曲彈性回覆率低,成紗性具一定難度,紡紗較困難,也會影響織物抗皺、保暖與手感。主要需提高吸為本身剛性與彈性。
(2) 乾態斷裂強度接近聚酯(3.52~5.28CN/dtex),濕太則斷裂強度下降許多,斷裂伸長增加。這表示吸濕後,大分子間引力變弱,結晶變為鬆散。此外,斷裂強度變異係數較大,存在較明顯的強力不均,對紡紗造成困難。
(3) 耐熱性較差,120℃就開始發黃發黏, 100℃沸水處理30min,強力下降,卷曲增加,濕熱性能不穩定,不利於染整加工。染整不當易造成手感粗硬,染色不均也較高。
(4) 本身為米黃色,漂白效果較差。
(5) 加工中靜電現象也較嚴重。